查看原文
其他

“家谱教育”还是“查户口”?这份小学生作业,让不少家长浑身不舒服

上观新闻 2018-10-31

现在的小学作业都好神奇哦

要么是让学生数1亿粒米



要么就是让学生连画30天的月亮

把家长都累瘦了



现在呢

又有小学作业被挂网上批评了

这次直接“调查户口”啦?!


据新闻晨报消息

国庆期间

有网友发微博吐槽

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

布置了一项国庆作业


作业要求:

写出家族四代成员及职业

出现过的名人或重大贡献


活动一

用树状图的形式写清家族成员并注明职业(如:老红军、铁路职工、商人、科学研究员、医生、农民、政府官员等等),至少四代


活动二

你们的家族中有过哪些名人、功绩?谁为这社会或家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或者是某一行业的一把好手?选择其中一位。通过采访或听家人介绍的方式,写一写他的故事。




有网友看出了

“查家谱”

“比家世”

“留作业给家长”



但是很多网友们怎么都没看出来


亲历这个作业的家长们是怎么想的呢?

记者采访了几个相关家长

1、不能理解这种作业


“让我不舒服”

郑女士

孩子三年级


看到作业觉得不太舒服

后来“应付式”帮助孩子完成了作业

“写三代都是农民”

感觉学校在“窥探”自家的隐私


“作业超龄”

陈先生

孩子三年级


他选择让自己孩子不完成作业

只是单纯觉得这道作业本身有些超龄



2、这作业挺好的呀


“可以了解家庭”

李女士

孩子二年级


她认为这种新形式的作业恰恰是

帮助小朋友了解家庭构成的好机会


“家长和孩子都有收获”

王先生

孩子四年级


自己看到这道作业的时候

并没有往“窥探隐私”的方面想

当他听说这道作业的时候,

很自然是往“爱国主义”、“家族意识”的方向考虑的

“家长和孩子其实都有收获。”

另外,他透露老师没有强制要求大家要完成

只是在群里提醒一下有这个作业。



3、也有家长更加“佛系”


有家长认为这不过是一道普通的作业

没有必要给作业本身加上“特殊含义”


“可能家庭特殊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吧

我们普通家庭就觉得挺正常的

一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说



上海静安区教育局回应了!


10日傍晚,上海静安区教育局官方微博

在争议微博下回复了调查情况。

调查情况中写道👇

调查情况指出,经查,这是学校在区档案局的指导下开展的一次德育主题活动,学生可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及内容,可自愿选择做或者不做。学校将加强班主任培训,做好此项作业的沟通与解释工作,并在今后的德育活动中会改进方式方法,更好地发挥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称是常规德育活动👇

11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向校方了解情况,学校德育处的马老师告诉记者,这道作业是面向全校同学的,但是同学可以自愿选择做或不做。


同时马老师强调,这只是一次常规性的德育活动,学校几乎每个月都会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类似的“族谱家谱”活动以前也有开展过。



评论:怎样的家谱教育才靠谱


近日,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在家长中引发了争议。这份以“继承弘扬”为主题的作业,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用树状图的形式写清家族成员并注明职业,还标注至少四代。而第二部分的作业则要求写出 “家族中曾经有过哪些名人、功绩或者是谁为社会或家庭做出了重大贡献,或是某一行业内的一把好手”。


一个小学生究竟需不需要知道自己的祖辈、曾祖辈乃至家族的来源,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现实是,如果随机进行一项调查,可能能够准确说出祖辈、曾祖辈的姓名的人数比例并不乐观,甚至对于现在的很多成年人而言,“我从哪里来”也可能是一个经不起追问的难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不仅是西方的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人类每一分子对生命意义的共同追问。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育,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尊重,这和传承有关,更是人类发展的文明需求。


正如这份作业的主题 “继承弘扬”一样,学校此举的初衷应该也是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家庭历史,感受时代变迁的缩影,而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家谱文化的教育,是课外的德育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所以家谱不仅是一脉家族传承的证明和记录,也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修家谱这种文化传统在如今在形式上已经有些没落了,比如按字辈起名字的做法已经被很多人抛弃。但形式上的删减或改良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传统文化,乃至“数典忘祖”的理由和借口。所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形式和方法如何,铭记家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个人寻根念祖的需求,也是整个民族齐家治国,传承历史的需求。


的确,如果作为家谱文化教育的一项举措,学校的这份家庭作业无可厚非,但不少家长之所以对此有“想法”,恐怕还是因为在这份作业里的一些要求,比如“职业”,比如所谓的“名人”。抛开这当中可能涉及的个人隐私不论,刻意突出先辈中的“职业属性”和“名人效应”不仅会让家长们难免对学校的动机产生疑问,其实也和家谱文化传统的价值观背道而驰——难道没有名人,非富非贵就没有家族传承的意义?


其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一部移民史。所以,无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往上数三代恐怕都有外地人的血脉。对于如今生活在这座繁华都市的人而言,尤其是对已经在享受着优质的生活、教育资源的“下一代”而言,上海人可能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身份,但是怎么成为上海人的经历和过程也许才更值得他们铭记和传承,无论当年的先辈是农民还是富商。


是啊,难道没有名人

非富非贵就没有家族传承的意义?

你对于这种作业有何想法?




本文综合自:新闻晨报

相关作者:七郎 荣思嘉

微信编辑:小小


你或许还想看↓↓↓

还记得陪伴我们青春的《读者》杂志吗?它在外滩开出了最美书店!

开跑车被踢出群,晒官职求关照,家校关系非要这么剑拔弩张?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